摘要:黃山是歷史名茶松蘿茶的發(fā)祥地,也是云霧茶和毛峰茶的發(fā)源地;其良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獨特的氣候條件與豐富的茶葉品類相得益彰,以致黃山茶在同類物產中卓犖超倫。本文依據文獻資料對黃山茶史進行追索與探尋,同時對明清以來文人游記及方志、書刊中關于黃山茶的記載進行梳理;以期厘清黃山茶藐遠的歷史和近代貿易的概況,期冀從中尋找規(guī)律、特點并為今天的黃山茶發(fā)展提供有益的借鑒……
名山藏名寺,名山僧侶多。據資料記載:在黃山歷代釋徒中,僧侶能詩善畫者多,種茶制茶者精,愛茶嗜茶者眾;他們關心、參與茶事且留下了引人注目的文字。早在南朝(424~453年)年間,即有東國僧在黃山鉢盂峰下建新羅庵;唐開元十八年(731年),洛陽志満和尚始在湯泉結茅,隨后在白龍?zhí)吨系奶一窘ㄔ鞙?。唐大中五年?51年),歙州刺史李敬方《題黃山湯院》詩曰:“龍訝經冬潤,鶯疑滿谷暄。善烹寒食茗,能變早春園?!盵1]詩中描述的“善烹寒食茗”,可否視作是使用溫泉烹茶之記載,有待考證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唐宋時期,黃山共有寺廟19座,其中受朝庭賜額的有祥符寺、翠微寺以及福固寺等7座。
自唐以降,當茶成為寺廟佛事和僧侶生活的部分內容時,其需求量也隨著佛教的興盛而不斷增加;黃山僧侶也是植茶制茶或者是茶事活動的踐行者;僧眾必不可少的禪禮內容,同時,僧人與茶的密切聯系與積極參與,也推動了茶文化的萌發(fā);因此,黃山茶的發(fā)展和茶文化的傳播,黃山茶僧亦有不世之功!
明萬歷三十四年(1606年),普門和尚入山創(chuàng)建法海禪院,得萬歷皇帝的恩賜建成“護國慈光寺”;其時,黃山有大小寺廟60余座,為當時徽州、寧國兩府梵宇之首,是彿教在黃山的鼎盛時期。明成化年間(1465~1487年),曾任大理寺卿等職的休寧人程信,在《游黃山》詩中曰:“黟山深處舊祥符,天下云林讓一區(qū)。千澗涌青圍佛寺,諸峰環(huán)翠拱天都。烹茶時汲香泉水,燃燭頻吹煉藥壚。為問老僧年幾許,仙人相見可曾無?!背绦艛⑹隽嗽邳S山祥符寺汲泉烹茶的感受,見識了寺廟里僧人泡、飲葉的嚴格要求;他還將祥符寺僧人的長壽歸功于飲茶與煉丹。明萬歷四十四年(1616年)二月,徐霞客冒雪首登黃山,夜宿山寺獅子林;長老霞光沏上山中香茶,兩人對飲,相談甚歡……嗜茶的徐霞客在《游黃山記》以及《游白岳日記》中留下了文字記載。明天啟年間(1621~1627年),黟縣進士熊開元先是因茶惹禍,后又因茶與彿結緣,以致留下了“和尚與黃山茶”的故事。[2]這則故事記載詳細,流傳甚廣;以致一直為后世所引用。然傳說也好,故事也罷;時今,位于黃山云谷寺檗庵和尚的墓塔遺址,依然能夠勾起游人的回憶和深思……
明代松蘿茶誕生后,因之炒青技藝的時尚和流行,松蘿茶獲得了“炒青始祖”的稱號并被冠以“松蘿法”之名;此后,“松蘿法”技藝又先后傳至安徽各地和贛、鄂、閩諸省茶區(qū);以致有“崇安殷令,招黃山僧,以松蘿法制建茶,堪并駕。今年,余分得數兩,甚珍重之,時有武夷松蘿之目”的記載。[3]黃山茶僧將“最為時尚”的“松蘿法”炒制工藝,傳授給長時間“拙于焙”的土僧;不僅避免了武夷山“土僧”的“舊態(tài)畢露”,而且獲得了與松蘿“堪并駕”的良好效果;其良好的品質也使愛茶的官員“甚珍重之”。[4]所以,“武夷松蘿”的制作成功,亦是黃山茶僧的功績所在。
“客話圍爐火,僧茶吸澗泉?!鼻蹇滴趿辏?721年),徽州商人程庭在《春帆紀程》中記載了自己訪雪莊和尚;“將達皮篷,有老者朱顏蒼鬢,白髭飄然,逍遙戶外……”程庭到云舫后,與雪莊“啜茗快談?!鼻迦伺藖碓凇镀づ钛┣f禪師》詩中亦有:“夢里披畫圖,汲澗煮茗于”。所以,雪莊和尚隱居黃山期間,亦在《題云舫圖》中不無自豪地說“黃山最奇處,后海老僧家。幾座屋如舫,四時花似霞。峰高尋有徑,云闊望無涯。晴雨人來訪,呼童但煮茶?!?/p>
名山藏名寺,名山僧侶多。黃山寺院的發(fā)展以及和尚的嗜茶,不僅使茶成為黃山僧侶佛事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;也有利飲茶風習的普及和茶事的傳播;繼而推動了黃山茶文化的興盛。
文 來源于鄭毅
作者簡介
鄭 毅,黃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;研究方向:中國茶文化、中國近代茶史、徽茶文化等。
注:內容轉自茶訊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